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论语》教案

时间:2025-04-12 11:39:41
《论语》教案

《论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语》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案1

教学目标:

1.发挥传统蒙学的作用,让小学生们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明,沐浴在传统文化中。

2.培养学生诵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3.从孔子思想中汲取精髓,了解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做人。

教学用具:多媒体CD片幻灯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大家,现在你们的身份是什么?(学生)那么,我的身份呢?(老师)恩,以前咱们的爸爸妈妈学习都是老师教什么他们学什么,可现在不同了,你们变得更聪明了,所以,今天的老师只是同学们学习过程中的指路人和合作伙伴,希望我们今天能彼此学得愉快,共同进步,好不好?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1.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光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在这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就像一颗最耀眼的'明珠,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想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2. 引入录象《文化巨人------孔子》

这里提到的名人就是孔子,这本书的名字就叫《论语》

板书:孔子---------《论语》

3. 出示孔子图像。

这就是孔子,他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鲁国人(今山东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人是他的得意弟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看插图,我们看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是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

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育是通过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它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它在封建时代是人人必读的书)同时它也是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如:不耻下问、不亦乐乎、见义勇为、巧言令色、家喻户晓、成人之美、乐在其中、言而有信……

大家有兴趣来了解它吗?

三、 初读《论语》,了解作品。

1. 出示《论语》,听录音。

大家听后,一定会发现,好几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说)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们言行的书,用“子”是对老师的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2.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做人。)

3.请对照拼音自己大声朗读。

四、 再读〈论语〉,解析作品。

1.常言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再读几遍,读准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检查读文效果。

2.检查读文效果,给以鼓励。

3.理解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理解:学习了知识要经常温习它,不也是让人愉快的事吗?

拓展:你在上课或学习的时候,怎样才能记得又快又好?

(指名回答。)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理解: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让人快乐的事吗?

拓展:家里有客人或者小朋友来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呢?

(指名回答)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理解:别人不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表现吗?

拓展:当别人不理解或误会你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4.将这则论语连起来读一读,背一背。

5.小结:

俗话说:“熟能生巧”,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复习对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定要经常复习,要以学习为乐事,还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五、 讲故事〈反复练习,终成书圣〉,拓展〈论语〉意思。

六、 结束语: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七、送一份礼物给同学们。

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

我的身体进步了吗?

我的品德进步了吗?

《论语》教案2

一、学情分析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会显得枯燥无趣,甚至感到反感和恐惧,学习兴趣较低。教学时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逐步喜爱阅读文言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语文常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简介。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语言:

(1)理解并积累重要的词语。

(2)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词句。

3.阅读:

反复诵读,背诵前六章。

4.价值观:

理解本文的表达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端正人生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并掌握《论语》相关文学常识

2.积累重要的文言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

3.理解《论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现实意义,体会其中的“为学之道”,使学生学有所用,在今后的学习中端正态度,改进方法。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 ……此处隐藏35293个字……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平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4、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五、课堂小结

《论语》教案15

【教学目标】

围绕“乐”,解读孔子的快乐之道,从中获得些许人生的感悟、心灵的快乐体验。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朋友”

2、我们三类人都是“朋友”

3、热情洋溢地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这句出自《论语》(第一则)

二、由“乐”引出的读音解困

1、“乐”字,读音有疑问

明确:多音字,解释为“快乐”,读“le”

2、再次齐读这一句

3、自由朗读《论语十则》再看看还有哪些字,在读音上要引起注意的。

明确:多音字、通假字、生字等。——顺带把一句的意思都理解了。

(结合意思能更好地确定读音,确定了读音也能更好地理解意思)

4、再次齐读全文(注意:已经疏通的读音)

三、孔子的快乐之道一:向一切人学习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什么样的 )朋友? 来( 干什么 )?

明确:和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

2、背景:《史记》中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多,至远方来”。

明确:既然来的都是跟他学习的人,可见学问都不如他,那有什么好快乐的?

3、引导诵读:第七则(第六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释义这句话(注意:三、必、择其善者、从、改)意思

②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个别读)

明确:肯定的'语气(必、从、改)重音

③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④小结板书:孔子之所以“快乐”,因为可以“向一切人学习”。

四、孔子的快乐之道二:坦然面对无知

1、因此,孔子拥有了弟子3000,其中有72贤(贤能贤德)人。

2、仲由便是其中一个,让我们看看孔子是怎样将“快乐”传递给他的学生的。

3、齐读第五则。

4、这里你读到“快乐”了吗?这则说什么?

明确:学生很可能是没有读到的,没关系,先理解意思:“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智慧的。”

5、孔子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一读)

明确:学生自由想读。生气、温柔、严肃……

6、为什么孔子这么强调分清“知与不知”?

明确:不知道装作知道会让人很烦恼(庸人自扰)

7、你有过这种“不懂装懂”的经历或者见过“不懂装懂”的人吗?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联系自己谈谈)

明确:让学生体验到孔子看似责备的话语,事实上是将一种生活态度与“快乐”情感带给子路。

8、齐背这一则,个别背

9、小结板书:孔子告诉弟子要正确对待知与不知,学会“坦然面对无知”(如果你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了,你也便可以活得更快乐)。

五、孔子的快乐之道三:学会宽恕他人

1、然而,我们知道人生难免会有不如意和令人气愤的时候,比如:下面出现的几个场景:

①场景一:语文课上,我和同桌轻声讨论书中一个生字的读音,老师发现了,当众点了我的名字,此时我心想: 。

②场景二:下课期间,我的同桌小明垂头丧气地从老师办公室回来,一道仇恨的眼神,直射我的脸上,然后恶狠狠地丢下一句:“我今天偷带漫画书到学校的事,你告诉老师的吧!”“谁说是我干的!”我冲他大喊,他却当做没听见,不予理睬,这时候我 。

2、面对这些我们可能无力改变的事实,一味地生气好吗?我们来齐读第十则,看看孔子是怎样看待类似的问题的?

①先解释意思:关注“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为什么要宽恕别人的错误?(结合第一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老和尚背女人的故事)

③学会“宽恕”,你能获得什么?

明确:快乐

3、重新回归场景联想,这时你的言行会有变化吗?

4、齐背第十则,个别背

5、小结板书:学会放下包袱,“学会宽恕别人”,该放下时且放下,其实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六、总结送赠言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值得高兴的事或者令人困惑的麻烦,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就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学会“快乐”的生活,就是孔子以及《论语》想要传递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我们学习了仅仅才三句《论语》,却已经有这么多的人生感悟了,可见《论语》是一部蕴含孔子大智慧的好书,我们一定还能在阅读其他几则中获得更多的人生哲理。

齐声读全文,然后给你的好朋友或者同学选取一句你觉得最适合或者最能表达你期望的《论语》篇目作为赠言送给他们。

明确:学生背送的句子,谈谈理由。

《《论语》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